中国电化学奖
中国电化学奖
为促进我国电化学学科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化学会电化学委员会决定设立以下7种奖励:
中国电化学成就奖;
中国电化学贡献奖;
中国电化学青年奖;
全国电化学会议口头报告奖;
全国电化学会议墙报奖;
全国电化学会议组织奖;
《电化学》期刊优秀论文奖。
中国电化学三大奖(成就奖、贡献奖、青年奖)奖励条例
一、中国电化学成就奖奖励条例
第一条 “中国电化学成就奖”是电化学委员会颁发的最高学术奖励。奖励在电化学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做出原创性成果,并对中国电化学事业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中国电化学工作者。
第二条 “中国电化学成就奖”每两年评审一次,每次评选0-1人,奖金10万元/人。获奖者在全国电化学大会召开三个月前产生,经公示后由电化学委员会在全国电化学大会上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
第三条 中国电化学奖励委员会负责奖励评审工作。
第四条 “中国电化学成就奖”候选人由两位或两位以上具有正高级职称的中国电化学委员会会员提名产生,不接受个人申请。推荐材料包括:1)提名推荐信;2)被推荐人简历;3)被推荐人的主要学术成就;4)5篇代表性学术论文或反映学术成就的重大成果证明。推荐材料由电化学委员会秘书处受理,受理期间:召开全国电化学会议当年的1月1日-5月31日。由秘书处协助“中国电化学奖励委员会”完成评审工作。
第五条 设立“中国电化学成就奖奖励基金”,接受来自企业、个人及社会各界的赞助。奖励基金由电化学委员会秘书处管理并负责向单位委员大会报告基金的财务情况。奖励基金启动经费50万元,由第六十届国际电化学会议节余经费支出。
中国电化学成就奖奖励委员会
第三届成员名单(2022-2026)
主 任:万立骏院士(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委 员(按姓氏拼音字母排序):
1、 陈军院士(南开大学)
2、 李灿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3、 李景虹院士(清华大学)
4、 李亚栋院士(清华大学)
5、 李永舫院士(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6、 刘忠范院士(北京大学)
7、 孙立成院士(西湖大学)
8、 孙世刚院士(厦门大学)
9、 唐智勇院士(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10、 田中群院士(厦门大学)
11、 万立骏院士(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12、 杨秀荣院士(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13、 姚建年院士(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14、 张锦院士 (北京大学)
15、 赵东元院士(复旦大学)
16、 郑南峰院士(厦门大学)
17、 朱荻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秘书长:郭玉国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二、中国电化学贡献奖奖励条例
第一条 “中国电化学贡献奖”是电化学委员会颁发的重要学术奖励。奖励在电化学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做出重大创新性和系统性成果的中国电化学工作者。
第二条 “中国电化学贡献奖”每年评审一次,每次评选0-1人,奖金2.5万元/人。获奖者在全国电化学大会召开三个月前产生,经公示后由电化学委员会在全国电化学大会上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
第三条 中国电化学奖励委员会负责奖励评审工作。
第四条 “中国电化学贡献奖”候选人由两位或两位以上具有正高级职称的电化学委员会委员提名产生,不接受个人申请。推荐材料包括:1)提名推荐信;2)被推荐人简历;3)被推荐人过去十年来的主要学术成就;4)5篇代表性学术论文或反映学术成就的重大成果证明。推荐材料由电化学委员会秘书处受理,受理期间:召开全国电化学会议当年的1月1日-5月31日。由秘书处协助中国电化学奖励委员会完成评审工作。
第五条 “中国电化学贡献奖”奖金由全国电化学会议承办单位负责筹措,主要渠道包括:接受来自企业、个人及社会各界的赞助、大会注册费提成等。
中国电化学贡献奖奖励委员会
第三届成员名单(2022-2026)
主 任:万立骏院士(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委 员(按姓氏拼音字母排序):
1、 陈军院士(南开大学)
2、 李灿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3、 李景虹院士(清华大学)
4、 李亚栋院士(清华大学)
5、 李永舫院士(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6、 刘忠范院士(北京大学)
7、 孙立成院士(西湖大学)
8、 孙世刚院士(厦门大学)
9、 唐智勇院士(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10、 田中群院士(厦门大学)
11、 万立骏院士(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12、 杨秀荣院士(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13、 姚建年院士(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14、 张锦院士 (北京大学)
15、 赵东元院士(复旦大学)
16、 郑南峰院士(厦门大学)
17、 朱荻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秘书长:郭玉国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三、中国电化学青年奖奖励条例
第一条 “中国电化学青年奖”是电化学委员会针对青年电化学工作者设立的最高学术奖励。奖励在电化学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取得突出成绩、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40周岁(当年12月31日满40岁,女性42周岁)以下的优秀青年电化学工作者。
第二条 “中国电化学青年奖”每年评审一次,每次评选0-4人,奖金1万元/人。获奖者在全国电化学大会召开二个月前产生,经公示后由电化学委员会在全国电化学大会上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
第三条 中国电化学青年奖奖励委员会负责奖励评审工作。
第四条 “中国电化学青年奖”候选人由电化学委员会委员推荐产生。推荐材料包括:1)提名推荐信;2)被推荐人简历;3)被推荐人主要学术成绩;4)5篇代表性学术论文或反映学术成就的重大成果证明。推荐材料由电化学委员会秘书处受理,受理期间:召开全国电化学会议当年的1月1日-5月31日。由秘书处协助“中国电化学青年奖奖励委员会”完成评审工作。
第五条 “中国电化学青年奖”奖金由全国电化学会议承办单位负责筹措,主要渠道包括:接受来自企业、个人及社会各界的赞助、大会注册费提成等。
中国电化学青年奖奖励委员会
(第二届成员名单2022-2026)
奖励委员会由现任主任、副主任,以及各分会第一召集人组成。
中国电化学成就奖;
中国电化学贡献奖;
中国电化学青年奖;
全国电化学会议口头报告奖;
全国电化学会议墙报奖;
全国电化学会议组织奖;
《电化学》期刊优秀论文奖。
中国电化学三大奖(成就奖、贡献奖、青年奖)奖励条例
一、中国电化学成就奖奖励条例
第一条 “中国电化学成就奖”是电化学委员会颁发的最高学术奖励。奖励在电化学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做出原创性成果,并对中国电化学事业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中国电化学工作者。
第二条 “中国电化学成就奖”每两年评审一次,每次评选0-1人,奖金10万元/人。获奖者在全国电化学大会召开三个月前产生,经公示后由电化学委员会在全国电化学大会上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
第三条 中国电化学奖励委员会负责奖励评审工作。
第四条 “中国电化学成就奖”候选人由两位或两位以上具有正高级职称的中国电化学委员会会员提名产生,不接受个人申请。推荐材料包括:1)提名推荐信;2)被推荐人简历;3)被推荐人的主要学术成就;4)5篇代表性学术论文或反映学术成就的重大成果证明。推荐材料由电化学委员会秘书处受理,受理期间:召开全国电化学会议当年的1月1日-5月31日。由秘书处协助“中国电化学奖励委员会”完成评审工作。
第五条 设立“中国电化学成就奖奖励基金”,接受来自企业、个人及社会各界的赞助。奖励基金由电化学委员会秘书处管理并负责向单位委员大会报告基金的财务情况。奖励基金启动经费50万元,由第六十届国际电化学会议节余经费支出。
中国电化学成就奖奖励委员会
第三届成员名单(2022-2026)
主 任:万立骏院士(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委 员(按姓氏拼音字母排序):
1、 陈军院士(南开大学)
2、 李灿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3、 李景虹院士(清华大学)
4、 李亚栋院士(清华大学)
5、 李永舫院士(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6、 刘忠范院士(北京大学)
7、 孙立成院士(西湖大学)
8、 孙世刚院士(厦门大学)
9、 唐智勇院士(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10、 田中群院士(厦门大学)
11、 万立骏院士(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12、 杨秀荣院士(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13、 姚建年院士(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14、 张锦院士 (北京大学)
15、 赵东元院士(复旦大学)
16、 郑南峰院士(厦门大学)
17、 朱荻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秘书长:郭玉国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二、中国电化学贡献奖奖励条例
第一条 “中国电化学贡献奖”是电化学委员会颁发的重要学术奖励。奖励在电化学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做出重大创新性和系统性成果的中国电化学工作者。
第二条 “中国电化学贡献奖”每年评审一次,每次评选0-1人,奖金2.5万元/人。获奖者在全国电化学大会召开三个月前产生,经公示后由电化学委员会在全国电化学大会上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
第三条 中国电化学奖励委员会负责奖励评审工作。
第四条 “中国电化学贡献奖”候选人由两位或两位以上具有正高级职称的电化学委员会委员提名产生,不接受个人申请。推荐材料包括:1)提名推荐信;2)被推荐人简历;3)被推荐人过去十年来的主要学术成就;4)5篇代表性学术论文或反映学术成就的重大成果证明。推荐材料由电化学委员会秘书处受理,受理期间:召开全国电化学会议当年的1月1日-5月31日。由秘书处协助中国电化学奖励委员会完成评审工作。
第五条 “中国电化学贡献奖”奖金由全国电化学会议承办单位负责筹措,主要渠道包括:接受来自企业、个人及社会各界的赞助、大会注册费提成等。
中国电化学贡献奖奖励委员会
第三届成员名单(2022-2026)
主 任:万立骏院士(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委 员(按姓氏拼音字母排序):
1、 陈军院士(南开大学)
2、 李灿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3、 李景虹院士(清华大学)
4、 李亚栋院士(清华大学)
5、 李永舫院士(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6、 刘忠范院士(北京大学)
7、 孙立成院士(西湖大学)
8、 孙世刚院士(厦门大学)
9、 唐智勇院士(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10、 田中群院士(厦门大学)
11、 万立骏院士(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12、 杨秀荣院士(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13、 姚建年院士(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14、 张锦院士 (北京大学)
15、 赵东元院士(复旦大学)
16、 郑南峰院士(厦门大学)
17、 朱荻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秘书长:郭玉国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三、中国电化学青年奖奖励条例
第一条 “中国电化学青年奖”是电化学委员会针对青年电化学工作者设立的最高学术奖励。奖励在电化学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取得突出成绩、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40周岁(当年12月31日满40岁,女性42周岁)以下的优秀青年电化学工作者。
第二条 “中国电化学青年奖”每年评审一次,每次评选0-4人,奖金1万元/人。获奖者在全国电化学大会召开二个月前产生,经公示后由电化学委员会在全国电化学大会上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
第三条 中国电化学青年奖奖励委员会负责奖励评审工作。
第四条 “中国电化学青年奖”候选人由电化学委员会委员推荐产生。推荐材料包括:1)提名推荐信;2)被推荐人简历;3)被推荐人主要学术成绩;4)5篇代表性学术论文或反映学术成就的重大成果证明。推荐材料由电化学委员会秘书处受理,受理期间:召开全国电化学会议当年的1月1日-5月31日。由秘书处协助“中国电化学青年奖奖励委员会”完成评审工作。
第五条 “中国电化学青年奖”奖金由全国电化学会议承办单位负责筹措,主要渠道包括:接受来自企业、个人及社会各界的赞助、大会注册费提成等。
中国电化学青年奖奖励委员会
(第二届成员名单2022-2026)
奖励委员会由现任主任、副主任,以及各分会第一召集人组成。
历届三大奖(成就奖、贡献奖、青年奖)获奖名单
中国电化学成就奖 | |
第一届(2011) |
田昭武(厦门大学) 查全性(武汉大学) |
第二届(2015) | 董绍俊(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
第三届(2017) | 汪尔康(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
第四届(2019) | 杨裕生(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研究院) |
第五届(2021) | 陈洪渊(南京大学) |
中国电化学贡献奖 | |
第一届(2009) | 孙世刚(厦门大学) |
第二届(2011) | 空缺 |
第三届(2013) |
陈 军(南开大学) 林昌健(厦门大学) |
第四届(2015) | 夏永姚(复旦大学) |
第五届(2017) |
杨 勇(厦门大学) 张华民(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
第六届(2019) | 李景虹(清华大学) |
第七届(2021) |
潘 锋(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魏子栋(重庆大学) |
第八届(2024) | 庄 林(武汉大学) |
中国电化学青年奖 | |
第一届(2007) |
陈 军(南开大学) 李景虹(清华大学) 任 斌(厦门大学) 庄 林(武汉大学) |
第二届(2009) |
陈胜利(武汉大学) 戴志辉(南京师范大学) 徐国宝(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所) 赵健伟(南京大学) |
第三届(2011) |
周明华(南开大学) 陈艳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郭玉国(中国科学院化学所) 陈 卫(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
第四届(2013) |
王 栋(中科院化学所) 金先波(武汉大学) 胡勇胜(中科院物理所) 杨瑞枝(苏州大学) |
第五届(2015) |
钟羽武(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曹安民(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周志有(厦门大学) 李高仁(中山大学) |
第六届(2017) |
王永刚(复旦大学) 黄小青(苏州大学) 胡劲松(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郭少军(北京大学) |
第七届(2019) |
程方益(南开大学) 程 俊(厦门大学) 李彦光(苏州大学) 季恒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第八届(2021) |
李福军(南开大学) 王家钧(哈尔滨工业大学) 辛 森(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王 伟(南京大学) |
第九届(2024) |
张 凯(南开大学) 常进法(东北师范大学) 曹菲菲(华中农业大学) 晁栋梁(复旦大学) |
推荐书下载:
成就奖推荐书
贡献奖推荐书
青年奖推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