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电化学大事记

2015年电化学领域硕果累累:新增两位院士和一位长江学者,荣获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一项杰出导师奖,实现诸多重大科研进展
 
近几年来,电化学领域的科研质量与国际学术影响正稳步提升。2015年更是喜事连连:新增两位院士和一位长江学者,荣获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奖和一项Springer-Nature颁发的杰出导师奖。以时间为线,整理如下: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结果于2015年12月7日揭晓,厦门大学孙世刚教授,湖南大学谭蔚泓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孙世刚教授系厦门大学教授,同时也是电化学委员会前任主任。谭蔚泓教授长期致力于生物电分析化学和分子医学的研究,在国际生物电分析化学领域有重要影响,入选2014、2015年汤森路透全球化学高被引科学家。
 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于2005年设立杰出导师奖(Nature Awards for Mentoring in Science),用于奖励科学领域的优秀导师,每年专注于一个特定的国家或地区。2015年的《自然》杰出导师奖就颁发给了5位中国科学家:曹雪涛、邓兴旺、陈洪渊、施一公、舒红兵,以表彰他们为培养中国下一代科研人才所做出的贡献以及付出的努力。2015年12月17日出版的Nature发表了一篇题为“Stewards of China's future”的文章,聚焦了这5位中国杰出的导师。《自然》按地域在中国南北方各设立一个终身成就奖和事业中期奖。其中电化学委员会个人委员南京大学陈洪渊院士获得中国南方终身成就奖。
 2016年1月8日,2015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由中科院化学所毛兰群研究员等完成的 “活体层次定量获取化学信号的新原理和新方法研究” 项目;由中科院长春应化所杨秀荣院士等完成的 “生物分子识别的分析化学基础研究” 项目;清华大学化学系李景虹教授等完成的“石墨烯的电分析化学和生物分析化学研究”项目,荣获2015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其中毛兰群研究员为电化学委员会生物电化学分会主要负责人;杨秀荣院士为电化学委员会荣誉委员、分析电化学分会主席;李景虹教授为分析电化学分会主要负责人。
 2015年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建议人选于2016年1月11日揭晓,电化学委员会物理电化学分会主席、武汉大学庄林教授当选2015年度长江学者。
 2015年电化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分别在Science发表3篇论文,在Nature发表两篇论文:
 苏州大学康振辉教授与李述汤教授、Yeshayahu Lifshitz教授合作,在2015年2月27日出版的Science上发表了有关光解水催化剂的论文(Metal-free efficient photocatalyst for stable visible water splitting via a two-electron pathway)。该催化剂的进一步优化和开发对于推动太阳能制氢的清洁能源策略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015年4月6日,学术刊物Nature在线发表了湖南大学鲁兵安副教授、斯坦福大学戴宏杰教授等共同完成的研究论文“An ultrafast rechargeable aluminium-ion battery”。研究人员研制出首款可商业应用的高性能铝电池,其充电更快、寿命更长而且还很便宜,使用这种电池的智能手机充满电仅需一分钟。
 2015年5月8日,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张井泉研究员课题组成功合成得到了新型Mn4Ca簇合物。这类化合物是迄今为止所有人工模拟物中与生物水裂解催化中心结构最为接近的模拟物,可能对今后制备廉价、高效的人工水裂解催化剂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相关研究成果以“A synthetic Mn4Ca-cluster mimicking the oxygen-evolving center of photosynthesis”为题发表在Science上。
 2015年12月18日学术期刊Science发表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黄富强研究员、陈一苇教授、林天全博士等共同完成的研究论文:Nitrogen-doped mesoporous carbon of extraordinary capacitance for electrochemical energy storage。研究人员设计合成的一种氮掺杂的有序介孔石墨烯,具有极佳的电化学储能特性,比容量高达855法拉/克。
 2016年1月11日,中国科技大学谢毅教授、孙永福特任教授课题组在杂化二维超薄结构的合成及应用领域取得重要进展。该结果以“Partially oxidized atomic cobalt layers for carbon dioxide electroreduction to liquid fuel”为题发表在Nature上。本工作展示了金属原子在位于特定的排列方法和氧化价态时,可能具有更高的催化转化活性。该工作有助于让研究者重新思考如何获得高效和稳定的CO2电还原催化剂,也对推动电催化还原CO2机理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