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界面电化学创新研究群体研讨会

2012 年1 月4 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界面电化学”创新研究群体于厦门大学卢嘉锡楼215 会议室举行了学术研讨会。会议由群体学术带头人孙世刚教授主持,除进行学术交流外,对如何进一步加强群体的管理和成员之间的合作交流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会议主要情况如下:

  一、会议听取并同意负责人孙世刚关于群体2011 年度项目进展的报告和2012 年研究思路。

  2011 年群体的科研工作进展良好,完成了既定的工作计划,其主要进展和阶段性成果如下:

  1、在“界面的构筑和调控”方面,针对“电极材料结构控制合成和制备”的关键问题,根据功能应用需求,发展电极材料的表面和体相结构控制合成制备新方法,实现可控地制备功能化电极材料。

  2、在“界面的性能和应用”方面,针对“提升界面性能、促进和拓展应用”的关键问题,根据功能应用需求,从电极表面修饰改性,以及电极与各种功能性电解质的相互作用、相互匹配等方面,发展界面性能提升的新方法。

  3、在“界面的实验表征和理论方法”方面,针对“电化学界面复杂、动态变化”的关键问题,(1)建立高时空分辨和高灵敏度实验表征方法,包括谱学电化学技术实时获得指纹信息,高空间分辨的微探针技术实时跟踪表面、界面的结构;(2)建立多尺度的理论方法多层次、多角度揭示本质。

  4、在“界面的结构和过程”方面,针对“新的体系和结构导致界面过程复杂化,传统的电化学理论已不适用”的关键问题,应用创新的实验表征和理论方法,从微观层次、分子水平深入、系统地认识界面结构和过程,进一步优化界面结构和提升性能。

  2011 年度群体在SCI 期刊共发表51 篇研究论文,申请国际发明专利1 项,中国发明专利4 项。群体成员应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大会报告4 人次、主题报告和邀请报告21 人次;国内学术会议大会报告3 人次以及邀请报告3 人次。主办了“2010 亚洲光谱大会”(ASC2011)以及第十六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培养博士生9 人、硕士生28 人,目前参与群体项目的博士后有4 人、在读博士生43 人,硕士生74 人。

  按照预算,本项目2011 年专项经费主要用于购买JEM‐1400 透射电镜,用于表征和研究纳米样品,另外了购置电化学委员会网站建设用的服务器等。2012年度的经费开支仍将按照本项目的预算合理进行,对集成群体优势联合研究的课题将给予重点支持。

  2012 年度的主要研究思路是,集成群体优势、解决“界面电化学”关键科学问题、开拓前沿研究。

  二、群体成员进行了学术交流和研讨。群体成员田中群,林昌健,杨勇,任斌,毛秉伟,董全峰,詹东平,田娜和周剑章等老师分别汇报了各自研究小组在2011 年度的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涉及的主要研究内容有:(1) 高指数晶面结构金属纳米催化剂控制合成;(2) 电化学储能和光电能源材料,功能电极材料;(3) 离子液体/电极界面结构;(4) 在外加电位和激发光波长辅助下二氧化钛纳米管;(5) 电极光电流方向的分子调控;(6) 纳米结构加工技术;(7) SHINERS 技术研究单晶表面增强拉曼光谱,EC‐MCBJ 技术研究单原子、单分子电子输运性质;(8) 发展适用于单分子研究的针尖增强拉曼光谱技术;(9) 界面过程理论研究及其方法的发展;(10) 大面积的规则纳米结构构筑技术;(11) 微孔金属化电化学沉积技术;(12) 能源电化学界面过程;(13) 生物材料及界面研究;(14) 材料电化学界面过程研究。同时,大家对上述汇报进行了讨论,对今后的研究工作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

  三、会议研讨了群体 2012 年度的工作计划和今后的研究思路。

  会议对如何集成群体优势、解决“界面电化学”关键科学问题、开拓前沿研究以及群体的运行机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

  孙世刚教授提出,要以专题讨论会的形式定期开展学术交流,每次一个专题,某一方向的老师和研究生就此专题进行报告,其他对该专题有兴趣的老师和研究生也参会研讨。项目开展的初期可尽量广泛地探索各种合作,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凝练目标方向,协同解决一些前沿的或有重要应用价值的问题。合作研究并共同撰写文章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合作方式。

  田中群教授指出应探讨如何凝聚群体的优势,集中力量做出具有引领性的高水平研究工作。基金委对群体的要求关键是看有无引领性的成果,而不仅仅是对文章的数量要求。现在,新体系、新模型和新方法都有了,关键在于我们如何进行交叉和应用,把它们结合起来。

  林昌健教授、杨勇教授、毛秉伟教授、任斌教授、吴德印教授、杜荣归教授和赵金保教授等先后发言,对今后的工作计划、学术交流、研究生培养和经费管理等发表意见。大家一致认为,要加强切实有效的合作,建立激励机制,调动积极性,通过群体的机制凝练科学研究重点方向,集成群体成员的优势联合攻关,在优势方向保持国际领先地位,并开拓新的前沿研究。

  会议确定了群体的今后的研究目标,近期要集中优势取得新的突破,长期的目标是进一步凝练方向、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会议制定了群体的运行机制。要定期进行学术交流、专题讨论和科技前沿的研讨等,由任斌教授作为此项工作的负责人,姜艳霞教授协助,周志有、田娜、詹东平、周剑章、郑明森参与组织。群体成员和研究生要定期介绍工作进展、存在和需要解决的问题等。研究生的工作汇报和考核也要结合到群体的活动中。在经费的使用方面,除购买群体公用仪器外,每位参与工作的老师有一定的研究费用,对有成效的合作研究可重点支持。

  会议充分认识到,“界面电化学”创新研究群体对厦门大学电化学学科的发展是一个新的契机,其关键是通过群体的机制凝练科学研究重点方向,集成群体成员的优势联合攻关,在优势方向保持领先地位(国际、国内),开拓新的前沿研究。因此,在2012 年群体将进一步探索有效的运行机制,努力把群体成员在新方法、新体系和新模型方面的特色和优势集成起来,推动群体成员间的交叉合作和创新,深入开展/开拓“界面电化学”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


(杜荣归、周剑章、甄春花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