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电化学前沿学术研讨会暨蔡生民先生八十华诞

2012811,光电化学前沿学术研讨会暨蔡生民先生八十华诞庆祝会在北京大学中关新园隆重召开。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杨俊林处长、中国化学会电化学委员会秘书长李永舫(代表万立骏主任和孙世刚主任)、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周自强先生、《中国新技术新产品》杂志社社长许东升先生、北京大学化学学院等单位的领导出席了会议并发表讲话。北京大学纳米化学研究中心刘忠范院士、中国社会科学院陈启能院士、哈佛大学谢晓亮院士以及来自世界和全国各地近百名学者和嘉宾参加了此次盛会。中国化学会电化学委员会万立骏主任和孙世刚主任代表电化学委员会发来了贺信。

会上,蔡生民先生总结从教55年来的经历,就科学育人方面阐述了自己的感悟和独特的见解。蔡先生用其幽默的语言,讲述了其人生之“三最”:一、最大兴趣即对电化学的专研;二、最大期盼即国家电动车事业的快速发展;三、最大遗憾即国家没有对人体特异功能的研究。蔡先生谈吐间诙谐幽默,趣味横生,体现了老先生一生孜孜不倦的科学态度和乐观豁达的生活理念。蔡生民先生的大女儿蔡虹博士也参加了此次盛会,做了题为“表型与基因型关系的范例研究——蔡生民教授和他的科学成就”报告,蔡博士从基因研究的角度分享了父亲生活中的科研轶事和趣事。上午参会人员踊跃回忆并讲述了与蔡先生相处的难忘岁月,高度评价了蔡先生在光电化学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交流发言结束后,参会人员集体合影留念。

19337月,蔡生民先生出生于上海。先后就读与国内著名的上海世界中学和南洋模范中学。1957蔡生民先生毕业北京大学化学系,以全优的成绩毕业留校工作。他曾先后担任中国化学会理事,中国化学会电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国际电化学学会中国地区代表,国际太阳能光电化学转换与贮存会议组委员会委员,中国分析仪器学会理事,中国电子学会化学与物理电源委员会委员,欧美同学会理事,留美分会常务副会长,现任中国化学会电化学专业委员会荣誉委员,美国电化学会终身会员等。半个多世纪以来,蔡生民先生一直从事光电化学方面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为我国的光电化学等学科建设做出了大量开创性和奠基性的工作,为推动我国光电化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蔡先生秉着对国家和社会高度负责的精神,把发现、引进、培育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完成专业领域内新老交替视为己任,相继引进了杨迈之、刘忠范、李经建等多位科研骨干,推动了北大乃至我国光电化学和纳米化学研究的迅速发展。

中午,所有参会人员参加了在中关新园时光西餐厅举办的蔡生民先生八十华诞寿宴,老寿星为大家切蛋糕,一起分享这快乐的时光。全体参会代表祝愿蔡先生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下午的学术研讨会上,哈佛大学谢晓亮院士(蔡先生是谢晓亮院士本科论文的指导老师)作了“技术驱动的生物医学研究:无标记光学成像及分子生命过程”的报告,加拿大国家研究委员会燃料电池创新研究所张久俊研究员(蔡先生培养的第一位硕士研究生)作了“Electrochemical Energy Storage and Conversion : Challenges and Perspectives”的报告,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刘忠范院士作了“石墨烯及其杂化材料:从控制生长到能带工程”报告。这些报告从多方面介绍了生物化学、能源化学、纳米化学的发展现状、关注焦点以及研究动态,体现了化学学科的重要地位和广泛分布。谢晓亮院士和张久俊博士一致认为,今天所取得的成绩,离不开恩师蔡生民先生在光电化学方面的指导,和独到的科学观和价值观。

参加会议的代表针对当前热点和前沿性学术问题进行了热烈地讨论,并对这些充满活力学科的未来发展进行了规划和展望。大家一致认为,要致力于化学学科的发展、建设,加强合作,开拓创新,继续为学科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这次会议由北京大学纳米化学研究中心主办。

 

  谢晓亮院士做报告        张久俊研究员做报告      刘忠范院士做报告   

                                        

 

                                    (北京大学纳米化学中心李琳 供稿)

 

附:蔡生民简历

 

 

   蔡生民,男,1933年出生,汉族,浙江萧山县人。教授(博士生导师)。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现称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后留校任教直至退休。曾任中国化学会电化学委员会委员、副主任、主任、国际电化学学会中国地区秘书。现为中国化学会电化学学会荣誉委员、美国电化学学会终身会员。

   蔡生民长期从事电化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带出了一批学生;主要研究领域为半导体电化学和光电化学、将微弱信号检测技术引入电化学研究、中国的电动汽车发展道路及其化学电源。成果主要有:染料敏化光电化学电池的研制和导电高分子电极、铁基电极的光电化学;在纳米多孔硅电极上首先发现量子限制效应,在纳米多孔硅的发光中发现双峰现象并提出了多源性发光原理;发现掺杂氧化铁电极上有pn两种光电响应同时并存的现象,发现阳极析氧过程伴随着微弱发光并解释了其机理;近十五年来参与在中国发展电动车的国家方案、实施计划的工作和对其化学电源的研究。主持完成或参加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际及面上项目,8 6 3 高科技和科委重大基础项目。曾获第一届中国科学技术大会重大贡献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两次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等,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共出版有关编、译著四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电化学及有关论文三百余篇。曾任期刊‘电化学’副主编,现为该刊顾问。